在這樣一個節日里,給兒子做這道傳統的小點心,讓他記住這世代相傳的民俗,給他講我姥姥的故事,讓他感受節日里的親情!瞧瞧我,木?,上三個是月餅模,很久很久以前我網購的,下三個是巧餅模,是老公在農村大集上幫我買的,我全部用油養了出來,不開裂不招蟲。
這些東西,平時不常用,但就是喜歡,看著都高興。
原料:
面粉250克、糖25克、酵母2克、牛奶125克。
工具:巧餅模(木制)
做法:
1、將面粉,糖,酵母,混合均勻后,加入牛奶,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團(多揉一會兒,組織更細膩),覆蓋發酵。
2、發酵至1、5倍大時,取出,再充分揉面,排出氣泡,重新揉成光滑面團。
3、將面團揉成長條形,分切成若干個小劑子。
4、將模具內先撒滿面粉,轉勻再倒出多余面粉。(防粘處理)
5、將小面劑子放入模子內,按壓結實,用利刀沿模子表面平切去多余的面后,再按壓結實。
6、將模子反過來,敲案板,扣出小面坯。
7、依次做完其他。
8、平底鍋小火加熱,將生坯從邊緣開始逐個擺入(稍微間隔出一點距離,防止膨脹粘連),最后放入中間位置。
9、小火干烙至兩面上色均勻即可。
1、做巧餅為膠東“七夕”的習俗。巧餅,也叫“巧果”,做好的巧果用紅線穿起來,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做零食吃。平時,媽媽們可以買來這些可愛的小模具,給孩子們做些討巧的小點心,變著法子讓他們多吃一些主食。
2、沒有巧餅模,完全可以用月餅模啊,其他你有的小模具,都可以。
3、面團要多揉,可以使成品組織更細膩松軟。
4、發酵不能太大,否則會有酸味,萬一發過頭產生酸味,可以加少許堿面,揉進面團,揉均勻即可進行下面的操作。
這樣做,也可以哦——棋子餅
農歷七月七,“七夕節”,馬上就要到了。近兩年,這個節日被冠以“中國的情人節”,增加了很多浪漫色彩哈。在我們小時候,這個節日可與什么情人無關,也可能那時候人們都保守得還悟不到這個層面。我就知道,小時候也愛過七夕,因為姥姥會給我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,會告訴我們這一天是看不到燕子的,因為燕子都飛去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。聽了這話,再掃一眼外面,確實沒燕子,就確信無疑了。后來也沒去真正驗證過,七夕那天到底有沒有偷懶的燕子,沒去搭橋?
作為小孩子,那時候最開心的事情,就是姥姥會在這個節日里做一鍋的巧餅果子,挨個用紅線給我們穿起來,掛在脖子上,舍不得吃啊,真好看!那面團也硬,保存期也長,數天后,玩夠了,看膩了,一個個擼下來,當磨牙點心吃,雖然干硬,但越嚼越香,也滋味悠長啊。。。
而今,這個節日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被浪漫地演繹為“中國的情人節”,過去的人們,是否在這一天有這樣的情愫呢?那,我那最親最愛的姥姥,您從年輕就守寡,獨自帶大了十個兒女,在每年的七夕節晚上,您仰望星空默默無語的時候,在想什么?想我那從未謀面的姥爺嗎?那么多年,為什么沒有燕子肯為善良的您和姥爺搭一座每年都可以相會的橋?您心中一定默默在流淚!后來,終于有一天,您自己去尋找那座橋了,但,我卻失去了見您的那座橋,淚。。。